不少人受新世代的簡約風格影響,「斷捨離」一詞風頭一時無兩。綠色生活,減廢簡約對地球好處甚多,但斷捨離不只「形」要做好,「意」才是重點。理念是要求人們做好情感的捨離,然而重整人生不如重整家居,原來感情難以輕言斷捨離。
電影透過較慢的節奏,路軌的推動,帶領觀眾慢慢進入女主角阿靜的世界,見證她留學回來,一心建設自己的簡約工作室。而整個斷捨離的過程,由開首一個又一個整潔公整的鏡頭,揭示了故事的結局:阿靜成功地斷捨離了一切,傳媒專程訪問阿靜的「成功秘訣」。
然而,斷捨離的過程是否真的如此「順利」?
斷捨離的難斷難捨難離
導演透過阿靜的靜思,引入一段又一段斷捨離的矛盾歷程。
極少雜物當然好,但家中留下來的東西,不少是兒時的回憶、朋友的情義、家人的羈絆,朋友送的禮物是一份友情的証明,情人間的物件是一整段時期的回憶,家人的雜物各自印証著各人的改變。
種種的東西,就算已全都掉在垃圾袋內,要斬釘節鐵的捨棄的話連原本堅決斷捨離的阿靜也心痛起來,更何況是戲中的他人? 無論她的朋友、前度或家人,也好不容易渡過這個梳理情感的過程。物件的消失也已經不容易,要與情感分離,是意識上「自欺」還是在形式上「欺人」?
—- 劇透逃生門 —-
自己的東西可拋棄,哪別人的東西你又如何判斷其價值?阿靜最終願意在垃圾堆中還回其他人物件,也無可奈何下幫助朋友找回相片。
你又有多少別人的東西留在家中? 雖然朋友或許已記不起東西在你處,也許是友情已到終點不好意思拿回物件,物歸原主可能可以了件心事,但如何才會有動力找回多年前的人事物。
認真面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竟是如此困難,前度留下的相機及菲林,阿靜寄不了,也丟不掉,走到前度屋前按下門鐘,討說自己當年出走後沒聯絡的不是,男主角黙黙的在聽。
也許說什麼也沒甚麼意義,真的受傷的話,還了甚麼或道歉甚麼的,也不會令傷口消失,甚至只會再一次揭起傷疤,所謂的 MOVE ON 結果也是難以捨離。現任女友小米也因為靜的出現發現自己做了阿靜多年來的替代品,不管是衣服、食飯的地方、湯還是日常生活的各樣痕跡,儘管她展現出大方的胸襟,但內心也受不了煎敖。
物件是潘朵拉的盒子
最後一段男女主角的對話,也將傷口一下子揭得最深,男主角坦言道歉是最差的做法,就像道歉之後不必負責,如果真的感到對不起的話,應將罪疚感留下來一世才對。倒不如坦白承認自己自私,因為每個人也是這樣,選擇對自己好的東西,記得自己想記得,繼續去過自己的人生就好了。
阿靜無法釋懷,同時家中傳統物件已無法在現今生活中好好運用,再沒人用CD機、收音機、這些物件為何不丢掉? 同樣地沒有用的琴,為何不能丟?
同一屋簷下,對底是強逼人「記得」自私,還是強逼人「忘記」自私?
母親每日生活如是,喜歡唱歌,習慣了「無用」的鋼琴相伴,哥哥主動分享兒時相片,靜說自己記不了那段本應關於自己的回憶,一家人在鋼琴周圍,開心起舞著,而母親腦海的卻是清晰的回憶,人去樓空,鋼琴已無實際用途,家中根本沒大懂彈琴,連老爸也說棄掉沒所謂的時候,還有人關心母親的心靈嗎?
最後靜橫蠻的手段,不顧一切的能度,要多「狠」才可以做得到?
儘管相片撕碎,社交平台繼絕來往不等於回憶可以消失,科學進步一日千理,但對心智記憶的研究還在探索階段,若將來真係可以清除記憶,可能真的會有不少需求,於是對照「無痛失戀」,一個選擇失憶,一個選擇棄物,但相同的是兩個都是被困在情感之中,有人能走出黑暗,有人卻無法抽身。
《無痛斷捨離》看似斷捨離執屋大法的示範片,但明顯看到過程中不但困難重重,而就算形式上做到了,我們也根本無辦法和往事切割,儘管主角最後看似可以忘記過去,但我們都知道是自欺欺人,否則也不用說謊來掩飾自己的過去,最後淚水脫盈而出。
電影中要斷捨離的六大步驟
第一步:定下目標,尋找靈感
第二步:別緬懷過去
第三步:別感情用事
第四步:不要動搖,不要有心
第五步:別再增加東西
第六步:決定了就別回頭
你做得到嗎?
歡迎訂閱 Patreon,心智成長/閱讀/時事/電影的思考分析,
討論你在學校不會學到的事。
↓↓支持在狹縫下的言論自由🤖↓↓
📌Patreon: www.patreon.com/Cheuk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