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學校沒教卻最重要的事001】

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你自己

【學校沒教卻最重要的事001】自我管理 | 你還在學沒用的時間管理嗎? | 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你自己

//無論是誰,最終都在某一刻意識到時間的珍貴,並且幾乎注定會因懂事太晚而多少有些後悔。很深印象是中三那年,沉迷了三國演義的RPG遊戲,不斷的打敵人升等級,待等級夠高了才挑戰高等級的對手,最後終於「爆機」了。就這樣花了不知多少時間,突然發現時間花了,反問自己得到了甚麼? 才驚覺原來甚麼也沒有。

書店裡各種各樣的關於「時間管理」的書籍多半於事無補—至少這是我自己的經驗。我試著介紹過不同的「時間管理」應用程式給學生,但能執行的少之又少。一方面可能是束手無策,另一方面是時間無情地流逝,惡性循環就出現了—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,可用的時間越來越少,壓力越來越大,生活亂成一團,被老師追趕功課,被死線折磨身心。

時間是個問題,可是「管理」它卻不是正確有效的方法,因為那是幾乎做不到的事情。而無甚麼人有系統地告訴你這件事,所以這是「學校沒教卻最重要的事」在Pateron 跟你分享要訣。 //

全文及會員獨家影片在 📌 Patreon ► https://www.patreon.com/posts/62777037

#學校沒教卻最重要的事 #教育革命 #自我管理

歡迎訂閱 Patreon 心智成長/閱讀/時事/電影的思考分析

討論亂世中的未來成長學 

↓和我一起學習學習再學習🤖↓

💬 Patreon     👉 https://www.patreon.com/Cheukc

🎦 YouTube   👉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/Mmpu114

🎙️ Podcast    👉 https://open.spotify.com/show/1Y7jxj3pXncxzfKzZSkUVu

📸 Instagram 👉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cheukccccc/

-濁水漂流- 成功者的反思

最近在看《成功的反思》,書中提及到很多人會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,而忽視了背後的運氣或機遇,結果對比自己社經地位差的人,常會先入為主的認為對方沒努力過,現在才會成為社會中的失敗者。

電影《濁水飄流》正正是描述一群社會中的「失敗者」。他們有各自的原因而成為無家者。他們在城市中飄流,是一潭被人厭棄的濁水。電影沒太多描述他們的背景,但正好反映出他們如何被社會邊緣化,深水涉是窮人住的地方,如果也起豪宅,窮人可以住在哪?

這是一個「贏家」與「輸家」截然劃分的年代,機會與命運,只會眷顧本就幸運的那群人,而「只要努力便能成功」成了天大的謊言。若你幸運擁有市場經濟重視的才能,便能往上爬;反之,只能跌落機會之梯。

──我們究竟該如何定義「成功」?

《濁水飄流》的無家者,他們甚至最終連人的尊嚴也被消耗殆盡,戲中一直貫穿的是金錢VS尊嚴的矛盾,執法人員強行清場時指露宿者的物品是垃圾,需要清走,以吳鎮宇為首的一眾露宿者想阻止也阻止不了。「甚麼垃圾?這是我的家當!」,輝哥打官司討回公道,只要有一口氣也要堅持爭取對方的道歉。

打造一個讓所有人都能擁有幸福與尊嚴的社會,如何保持謙卑、珍惜所有人的付出是混亂世局中,我們都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,讓每一個人都真正擁有尊嚴和幸福。

人與人之間,縱使身份地位不同,也只是講兩個字:尊重。

斷捨離如何無痛

不少人受新世代的簡約風格影響,「斷捨離」一詞風頭一時無兩。綠色生活,減廢簡約對地球好處甚多,但斷捨離不只「形」要做好,「意」才是重點。理念是要求人們做好情感的捨離,然而重整人生不如重整家居,原來感情難以輕言斷捨離。

電影透過較慢的節奏,路軌的推動,帶領觀眾慢慢進入女主角阿靜的世界,見證她留學回來,一心建設自己的簡約工作室。而整個斷捨離的過程,由開首一個又一個整潔公整的鏡頭,揭示了故事的結局:阿靜成功地斷捨離了一切,傳媒專程訪問阿靜的「成功秘訣」。

然而,斷捨離的過程是否真的如此「順利」?

斷捨離的難斷難捨難離

導演透過阿靜的靜思,引入一段又一段斷捨離的矛盾歷程。

極少雜物當然好,但家中留下來的東西,不少是兒時的回憶、朋友的情義、家人的羈絆,朋友送的禮物是一份友情的証明,情人間的物件是一整段時期的回憶,家人的雜物各自印証著各人的改變。

種種的東西,就算已全都掉在垃圾袋內,要斬釘節鐵的捨棄的話連原本堅決斷捨離的阿靜也心痛起來,更何況是戲中的他人? 無論她的朋友、前度或家人,也好不容易渡過這個梳理情感的過程。物件的消失也已經不容易,要與情感分離,是意識上「自欺」還是在形式上「欺人」?

—- 劇透逃生門 —-

自己的東西可拋棄,哪別人的東西你又如何判斷其價值?阿靜最終願意在垃圾堆中還回其他人物件,也無可奈何下幫助朋友找回相片。

你又有多少別人的東西留在家中? 雖然朋友或許已記不起東西在你處,也許是友情已到終點不好意思拿回物件,物歸原主可能可以了件心事,但如何才會有動力找回多年前的人事物。

認真面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竟是如此困難,前度留下的相機及菲林,阿靜寄不了,也丟不掉,走到前度屋前按下門鐘,討說自己當年出走後沒聯絡的不是,男主角黙黙的在聽。

也許說什麼也沒甚麼意義,真的受傷的話,還了甚麼或道歉甚麼的,也不會令傷口消失,甚至只會再一次揭起傷疤,所謂的 MOVE ON 結果也是難以捨離。現任女友小米也因為靜的出現發現自己做了阿靜多年來的替代品,不管是衣服、食飯的地方、湯還是日常生活的各樣痕跡,儘管她展現出大方的胸襟,但內心也受不了煎敖。

物件是潘朵拉的盒子

最後一段男女主角的對話,也將傷口一下子揭得最深,男主角坦言道歉是最差的做法,就像道歉之後不必負責,如果真的感到對不起的話,應將罪疚感留下來一世才對。倒不如坦白承認自己自私,因為每個人也是這樣,選擇對自己好的東西,記得自己想記得,繼續去過自己的人生就好了。

阿靜無法釋懷,同時家中傳統物件已無法在現今生活中好好運用,再沒人用CD機、收音機、這些物件為何不丢掉? 同樣地沒有用的琴,為何不能丟?

同一屋簷下,對底是強逼人「記得」自私,還是強逼人「忘記」自私?

母親每日生活如是,喜歡唱歌,習慣了「無用」的鋼琴相伴,哥哥主動分享兒時相片,靜說自己記不了那段本應關於自己的回憶,一家人在鋼琴周圍,開心起舞著,而母親腦海的卻是清晰的回憶,人去樓空,鋼琴已無實際用途,家中根本沒大懂彈琴,連老爸也說棄掉沒所謂的時候,還有人關心母親的心靈嗎?

最後靜橫蠻的手段,不顧一切的能度,要多「狠」才可以做得到?

儘管相片撕碎,社交平台繼絕來往不等於回憶可以消失,科學進步一日千理,但對心智記憶的研究還在探索階段,若將來真係可以清除記憶,可能真的會有不少需求,於是對照「無痛失戀」,一個選擇失憶,一個選擇棄物,但相同的是兩個都是被困在情感之中,有人能走出黑暗,有人卻無法抽身。

《無痛斷捨離》看似斷捨離執屋大法的示範片,但明顯看到過程中不但困難重重,而就算形式上做到了,我們也根本無辦法和往事切割,儘管主角最後看似可以忘記過去,但我們都知道是自欺欺人,否則也不用說謊來掩飾自己的過去,最後淚水脫盈而出。

電影中要斷捨離的六大步驟


第一步:定下目標,尋找靈感
第二步:別緬懷過去
第三步:別感情用事
第四步:不要動搖,不要有心
第五步:別再增加東西
第六步:決定了就別回頭

你做得到嗎?

歡迎訂閱 Patreon,心智成長/閱讀/時事/電影的思考分析,
討論你在學校不會學到的事。

↓↓支持在狹縫下的言論自由🤖↓↓
📌Patreon: www.patreon.com/Cheukc

建立習慣的「儀式」

一直以來都十分喜歡打書釘,但打書釘一般不能太長時間,此終多有行李在身,久久站立會有點辛苦,難以閱讀小說類的書籍,久而久之在打書釘的過程中訓練了速讀工具書的能力。

只要看到書名有興趣的都看看目標,再快掃一次想看的內容,閱畢後,短短的回家路徑就成了思考的綠洲,連結書中所提及的和我有何關係。

這個過程慢慢變成一種習慣,而有次我看書發現,能變成習惯原來是有背後理據的。

只有空想卻無法堅持行動

好多時候我們都想建立一些習慣去改變自己,例如最多人會希望自己有好的身型而建立運動習慣,但大部份都失敗收場,當然建立方法有好多種也有成功例子,例如APPS提醒、朋友相伴、獎罰機制、自我堅持等等,但少有人提及「儀式」。

回家路上我都會看到書店的招牌,一看到我會入內走一圈(其實有時係天氣太熱入去過下冷河),這個「儀式」啓動了我打書釘,短短十分鐘有之,時間多時一小時有之,最後十多分鐘回家路途散步思考。

「儀式」正正是告訴我們腦袋是時候做一樣特定的事

就像反射動作般,「儀式」令你身體記起了當做的事,即是左圖所說的CUE,以後在書店走一圈就啓動其象徵的行為了(背後嘅BIO野我已經忘了),而不約而同在教授如何提升專注力、提升睡眠質素等書時都有提及「儀式」的重要。

以下是我最近做的小實驗,慢慢都成為習慣,效果不錯

每天番工/放工「戴耳機 」→ 聽電台學習英文或了解時事
每次「打開銀包」 → 用APPS 記帳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
到辦公室「飲杯水」 → 一段時間(自訂)的專注工作
晚上「刷牙/拍拍枕頭」 → 好好入睡

暫時尚未想到寫文章的「儀式」,所以自己就經常懶惰起來了,未知有沒有甚麼好提議。

教師的最後爆SEED《3年A班-從此刻起,大家都是我的人質》

一開頭是被標題吸引的,因為教師綁架學生這題材,會令人好奇動機是甚麼,一般而這,電影需要在頭十分鐘的時間引起觀眾好奇,以令觀眾投入角色和情節,而這日劇似乎在劇名上已做到了這個效果。

而這個效果出乎意料地在每集的開首及結尾都成功地發輝了作用,令追看性不斷升級,實在是久違了具追看性的日劇。

從此刻起大家都是我的人質

故事開首是由飾演美術教師3年A班的班導師柊一颯(菅田將暉 飾)的自白開始,再切入學校日常,在畢業禮前十天引爆炸彈(真係爆嘅爆SEED),威脅著學生要成為人質,除非解決到老師交給學生的每日課題,否則可能繼續引爆炸彈甚至殺人。

而第一個課題是: 「為甚麼我要脅持大家作人質?」

Let’s Think.

以下開始嚴重劇透。(逃生門)

透過學生之間的交流,慢慢揭開了像推理小說般的格局。

一名班內的同學景山澪奈早在半年前自殺死了,但原因不明。為解開謎團,將班上的29名同學集合起來,到底是誰引致這項悲劇的發生?

媒體的報導炒作,網上平台的火熱討論,令事件迅速升溫。
大家都在擔當起刑警責任,運用起底或網絡上片面的「證據」討論起來。

為撐起碼十集的日劇長度,故事當然不是簡單的找出兇手就完結,一個一個的線索和疑團,在每日的課節中一步一步走到背後的真相,開初幾集由被誤解、欺凌、偽造影片、地下組織、熱血老師的假象等等,令劇集走向一個又一個的新謎團,不只讓學生摸不著頭腦,而老實說這也成為了劇中的敗筆,就是和這位自殺同學相關的人物實在太多了(另一敗筆係咁多學生都KO唔到個老師實在廢,如果菅田將暉再大隻D或者會有D說服力),為了迫在一個場景下發生所有事(學校其中一班),拉攏各人過程中就有沙石了,也許改為7–8集會好得多,尾幾集也漸多FLASHBACK了,後勁不繼。

劇集截圖

雖然有點恨鐵不成鋼,但總算反映了班房中的中學生的現實(唔多唔少都中依家D學生問題),每集的說教式結尾,實在是久違了的感覺,日劇迷而言,以往《女王的教室》、《家政婦三田》又或者木村一系列日劇(仲有好多套,但唔舉了),可以說是建構了不少觀眾的價值觀(我細細個就睇,懷疑有半份性格黎自日劇),了解說話的重量、和朋友傾訴的重要、找出自己人生方向、人際關係應如何磨合、愛情中得不到的執念等等。

「因為你一句微不足道的話,有人可能因此得救,但是相反的……不要忘記也有人可能因此受傷。」

最尾一段的自白,看著鏡頭的演釋,實在有當頭捧喝的感覺,讓我想起,最近有單新聞是馬來西亞一名16歲少女在Instagram發起投票問網民,應該選擇死亡還是活下去;結果有69%人投下「死亡」的選項,不料數小時後少女跳樓自殺死亡。

劇組創作MINDVOICE 的登入畫面

對應了上篇《我們與惡的距離還遠嗎?》中,很容易在無形之中也殺了人。
社交平台成了訊息的主導者,好人壞人,事情好壞都由網民主導著一切,真真假假誰人能分,以往欺凌的問題,在今日社交平台用戶比全球人口還要多的年代,網絡欺凌的嚴重性甚至比肉體的欺凌來得更嚴重。

你們已經過了可以感情用事、隨意犯錯的年紀,要思考思考思考,對自己說的話以及做的事負起責任來。

面對刀槍的攻擊你也許會被嚇壞了,但「惡意的言語」的攻擊性更容易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桶了別人一刀。柊一颯教學生 《靜思定》 實在是一道網絡惡意的好解藥,只是現實中誰有這能耐,故事結尾都表明了現實在事件後沒有怎改變(雖然最後個網友無禁到ENTER,個人覺得係多左),不過對主角而言,那十天就是她整個青春了。

對一個教師而言,有一個課堂能成為學生的青春,無憾了。

我們與惡的距離還遠嗎?

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的決定,都存在著惡意。

我們實在很難了解自己到底是一個好人還是壞人,電影電視喜歡將角色二元化,但透過公視的作品「我們與惡的距離」,讓我們好好審視一下到底我們和惡意遠不遠。

王赦:到底什麼是好人?什麼是壞人?你有標準答案嗎?

這個社會,老實說除了自己的利益,其他Who Cares,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,番工努力有何回報,work-life balance 閒時食食花生更寫意。然而,總有一小撮人手握著生命的價值,在為社會爭取公義。不過要在社會上生存,這些人大抵生活得很苦,只僅僅為自己深信的價值堅持,可惜價值多被人狠狠踐踏,現實下又有多少人能不被社會洪流所打倒,畢竟社會不是你一個人,是由一群人所組成。

公視宣傳照

「我們與惡的距離」共有四條主線,有新聞工作者,宋喬安和梁昭國為被害人家屬探討如何走出傷痛,報導要追求收視或是緊守新聞價值;精神病患者的醫護人員,宋喬平和林一駿,現實主義者為的是安穩工作,配合政府制定的醫療制度守則,還是切實了解病患者的需要,病人污名化家人支援不足下應如何重投社會;律師王郝和丁美媚一家人間,對人權、平等、法律的種種思考,在家庭的壓力下抑壓著人生理想的追求;以及李曉明一家和應思悅一家,被社會伸訴下,要如何贖罪,思覺失調患者渴求像正常人般被看待的掙扎。

劇本彷彿在告訴我們平日看事情的角度太單一,於是戲劇手法下,將新聞工作者、媒體背後金主、醫生、病人、家屬、富有人士、平民階層、受害人家屬、兇手親人等各種不同的視角呈現出來。警戒我們別靠近惡意,令悲劇再次發生。

劇集在畫面呈現上,某些部份的刪減(可能也因為成本所限),令劇情減少催淚的一面,如美媚生育王誓的過程,跌倒一剪就已經是在醫院了,看著美媚的樣子,在觀眾自己想像下,更有沉痛感,劇本上有很多這樣的處理令劇情的追進更明快同時,反在對白處理上予大更大的思考空間,像:

應思悅:無論發生什麼事,我都會留一個房間給你
宋喬安: 你連自己的真相都看不清,還想看清楚世界的全貌?
王赦: 再該死也有人權。這是人生而平等的權利
丁美媚: 先保護好自己的家庭,才有資格去幫助別人。
林秀麗: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,要花一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。

篇頭畫面的擷圖

戲劇看得人心情一集比一集沉重,卻又讓你感受到現實的確如此。每一集片頭都由新聞片段開始,進入社交平台畫面,一句句網民的留言,在分拆下形成了「我們與惡的距離」的劇名,見其片頭製作的心思,媒體的報導甚至網絡平台的一切,在扭曲的生態下,引開社會關注輿論,各個角色在家中都因衝突矛盾而爭吵,對於一件你並不了解的事情,你能確保你在網上的說話不會成為惡意,成為殺人的言語嗎?

李大芝:你們可以隨便貼別人標籤,你們有沒有想過,在無形之中也殺了人。

是多麼揪心的對白。

劇中討論了人們面對這些社會事件時,幾種普遍反應:
(1)批評著為何殺人兇手的家人有笑的權利,要兇手家屬一生走不出陰霾 
(2)批評政府只敷衍了事,未有任何關注措施
(3)攻擊媒體的專業操守 (當然最後新聞台自己會CUT走對自己不利的部份)

理想VS現實,從來都是矛盾的。

在失去兒子的傷痛中,宋喬安是事主,也是報導者。劇中宋喬安兩夫妻說:「讀書不成的人,才當記者。」多諷刺。大學傳理系的收生成績也不低,就是要具備尋真探究,分析能力才能當個好記者吧,可笑的是觀眾的智商只有七歲,誰是因誰是果? 記者肯定是一門專業,第四權在手如何運用是作善或作惡,在「後真相年代」,網民甚至比新聞更快的時候,還有時間求真嗎?但當你明白到媒體的影響力,不但只是揭開事件的真相,更甚者能影響觀眾對事物的認知,態度與行為時,新聞工作者幾乎每日都在掙扎之中。

劇中還直中社會的各個問題,由社會保障到法律到媒體道德,哪一部份和我們無關,又有哪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(甚至置身事外本身也是一種平庸之惡),劇尾須慢慢放緩了悲劇感,算是編劇導演放給觀眾一絲的喘息空間,可是我們大概知道現實沒這般簡單,此終人總是只想自己的,自己喜歡就好了。

你說,我們與惡的距離還遠嗎?

新世代下的 Sex Education

今時今日有NETFILX 真係可以幾日唔出街,省卻晒以往又要GOOGLE 線上看又要搵種最後仲可能係低清或DL到一半粒種就死左嘅煩惱。係現今世代,一百幾十甚至免費都有咁多娛樂,後生仔唔讀書真係怪佢唔落,有得揀,邊個會攞苦黎身(不過戴定頭盔先,讀書都好有樂趣,可惜唔係咁多人識欣賞)。

細個讀書身邊同學都係恰眼訓居多,係聽聽下書有人爆幾句鹹趣野D人先會有番D反應係到嗚呀嗚呀,特別係教到咩 Reproduction 個D大家明啦,家下就可能通識堂讀讀下公共衛生恥笑下班上某同學有性病/要安全D之類啦,而最興奮莫過於性教育堂有得玩下避孕套,講下鹹野,笑下笑下又一堂。

香港性教育落後咩咩咩講左好似都好多年(印象中不下十年?),家下有無咩改進我都唔太清楚,但係我肯定嘅係家下D小朋友要搵D鹹趣野睇,仲要係高清,VR 定AR 定各類要求啦,一定比以往「快狠準」好多個十倍。

寫得呢個Topic 都係咁依都左少少Research,原來教育局個性教育指引都已經廿年無變,咁D 父母又多數唔多同個仔個女傾呢味野 (我相信係啦),但同時又離晒地Expect 仔女係聖人,唔會知、唔會睇、唔會傾、唔會試,咁性知識係邊黎大家都心中有數啦,出事都真係… 唔識講。

當年的教育署在1997年編訂《學校性教育指引》,自此就再沒有修訂。學校怎樣執行這些指引,如何評估和檢討教學成效,也沒有統一規定。
資料來源: https://bit.ly/2By7IeM

最近呢套 NETFILX 嘅SEX EDUCATION 真係可以加番入呢個教育局教材套(打左四段先入到正題sigh),一於一集一個教案啦,不過我都100000% 肯肯定係無咁嘅可能 (就算CUT 晒D鏡頭、DO晒D粗口都一定比人話教壞細路),套野主打係人人面對關係,面對性其實都係唔識處理,又真係啱,細個邊有人教點處理男女關係,主要都係望下呀爸呀媽,再自己撞下板或者睇電視劇電影,OR十萬個激嬲女朋友嘅理由到學(好似係,然後下次再撞板),早幾日仲見到有報告話其實女人自己都唔知自己其實諗緊咩,叫男人死左條心唔好咁認真,真精警。

而呢套NEXFILX完創故事,主角係一個叫 Otis 嘅16歲𡃁仔,毒毒一個自慰唔到,生活係個單親家庭,阿媽係個性愛治療師,身邊大把男人,成屋都係陽具同陰道,真係比我都唔知點叫朋友仔黎屋企玩(題外話: 間屋真係好靚,羨慕死我呢D典型無樓港人),但係呢D設定少少誇張又幾好睇,加埋呢個主角身邊D中學生,一係基、一係LES同時都唔知自己咩狀態,一係射唔出、一係性上癮好似幾爽但唔知自己想要咩,再加一堆歧視、欺凌問題啦,道出一句搞掂,就係「個個有本難念的性經」睇落可能會心諗唔是卦,個個都咁多問題? 戲劇效果誇張外露少不免,不過代入番香港,D小朋友唔出聲姐,心入面有無咁多問題,我可以好肯定咁答番你:「有!」。

細細個比人蝦、比人玩少不免,初戀唔識拍拖Hurt親人少不免,對方對你提出性要求都係少不免,屋企人嘈交更加唔駛講,都唔好講咩GAY LES LGBTQ等各類型Gender問題,你話係未大穫,呢D成長最重要嘅野無人教咁點算?

學校幫到你唔多,咁仲有咩人有責任? 不過其實我覺得最大穫就係父母唔識教,呢幾年都有人講做父母應該要考番個牌,不過點樣做人父母呢D 哲學問題又真係唔係咁易First Hon,你見套劇就知,Adam老豆係校長都係權威型個類啦,結果搞到個仔仲反叛當住全世界講I Hate You落老豆面,ERIC 仔日日化妝,黑人老豆淨係想佢to be normal,最好唔好比阿媽見到,佢點會接受到自己,Maeve 直頭無阿爸阿媽,得個搞屎棍哥哥,有問題自己搞掂,點會同你傾心事,仲有Jackson 個魔鬼教練媽,Otis 個Open 老媽子,絕對反映到家長對下一代嘅深遠影響,不過一般父母都將個波交比學校就算,輕鬆晒YEAH!

有咩事? 搵主角Otis啦,明明自己無性經驗,誤打誤撞同女主角Maeve係學校開始左性愛治療嘅咨詢,一個搵客做下Arrangement 一個同客治療下賺個錢, (睇落又好似幾好搵)就開始左 SEX EDUCATION 呢個故事。

SEX EDUCATION 《性愛自修室》劇照

Otis嘅性愛診療,其實都係個幾樣野,所以劇情都比唔少人話太公式化,只係一般愛情片不過加入性元素,都啱嘅,比番三招你袋落袋。

1.同人講你真實的想法
2.唔好怕面對自己問題
3.了解自己知自己想要D咩

呢幾點講就易做就一世都未必KO到,算係套劇比觀眾一個少少提醒,公式得黎都受落。

好多時性教育只係講避孕方法講墮胎之類,都忽略學生「性慾」嘅問題,青春期有開始有性慾人之常情,就算你無都唔代表人無,唔一定係精蟲上腦性慾強,SEX EDUCATION 入面有個Case,個女仔係咁問人想唔想同佢Have Sex,好肉食女Feel,主動出擊但穫穫都失敗收場,最後忍唔住終於講出自己心底話,原來有時係朋輩壓力之下,有人會驚自己落後比人笑,用性愛黎得到朋輩肯定。(呢個位真係唔知家下中學生小朋友們去到咩程度,但我估大學生笑人A0 Grad 青頭仔呢D都聽唔少)

SEX EDUCATION 《性愛自修室》劇照

SEX EDCATION 講出左就算係開放社會,表面成日提性,但內裡都係難以啟齒,或者只當係笑話(更何況係香港人),要令「性」變成講得出口嘅秘密,唔係色情或者恥笑嘅話題,SEX EDCATION算係成功透過唔同CASE 講出左角色們最RAW 嘅諗法。好明顯套劇唔係教你咩叫做愛,而係教我地點尊重自己尊重人,理得佢係咩關係、性又好、朋友、愛情定家人都好,每個人都需要被傾聽,都需要有表達自己想法嘅時間。

想人開口,你READY 好聽未先?

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

今季日劇有新垣結衣及松田龍平的《沒法成為野獸的我們》開季至今已經進入中段,人物背景、故事簡介交代好了,情節開始步入高潮,說是高潮但其實劇集的調子緩慢,可能也會有不少人棄劇,但劇本的平淡卻為追看過程中帶來不少的反思。(以下全劇透)

故事講述 30 歲的上班族深海晶(新垣結衣 飾)總是笑面迎人、工作態度認真,但背後要默默忍受上司和下屬給予的工作。(做好人多數都係無好結果)她與男友花井京谷(田中圭 飾)拍拖四年,但戀情發展似乎並不如意。

我們都是社會中的一顆齒輪。

在現今考試制度下,學生會稱自己為考試機器,工作的環境下我們也不過是一顆齒輪,劇中主角深海晶工作能力一流 (如果我有個咁嘅秘書就正,並非講樣,但講樣都係一流嘅),結果所有無論大中小職級,能力高低的齒輪都依賴著她,老實說我不太接受到日本那種誇張的演戲效果,但絕對表達到職場的「賤人」同事,而你只能笑面迎人。

這樣的深海晶幾乎每天到5tap喝酒,遇上了另一位常客根元恒星(松田龍平 飾),初次見面時,換來的是一句。

「十分噁心。」恒星。

每天裝著一個樣子,當然十分噁心,但身在其中,可能誰也不知道自己成了噁心的人。誰會想做一顆齒輪,不斷賣命,卻得不到應有回報,唯有每日回家前光顧酒吧5tap減壓,把啤酒的苦當作一天的疲累,一口一口的喝掉它,說不出的暢快。

日本的工作文化實在厲害之至,不少到日本工作假期的香港人親身體驗後,大多吃苦居多。首先待人處事禮儀要足,工作流程比政府工更複雜難懂,還有大大少少的潛規則(例如第一集跪地除鞋土下座道歉仲要比個客性騷擾),「奴性」來說,日本或許是最強的了。(放心,香港已急起直追)

工作已經辛苦,生活更令人疲累,感情、家庭、住屋沒一樣可以讓人靜下心來,會否成為野獸(忠於自己)更快樂?

日劇《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》劇照

成為野獸更快樂?

深海晶為自己嘗試了一次,工作認真,循規蹈矩的晶仗著換套戰鬥服去改變自己,勇於和老闆抗衡到底,結果敗陣下來,得到的只是空有名涵的職級,伴隨的只有更多的責任和工作(要我對住個兩件廢柴後輩真係死得人)。

社會規範、身邊人的想法不知不覺塑造了今天的我們,最後我們也和主角一樣只能將壓力埋藏於心底。

面對男朋友的變態前度加出軌(有結衣都出軌,我睇唔透),容忍能力再強都有脆弱的一面。要有多大的忍耐力才可以工作一個人扛,戀愛上接受對方的難處,還幫忙隱瞞(隱瞞自己男友係屋企收埋個EX幾年!!!!!OMG),為的是看上去十分幸福,這樣好嗎?

「如果能變傻瓜,肯定能輕鬆點。」
「要不要一起變傻瓜?」深海晶問恒星。

被出軌了,自己卻沒法像男友一樣出軌,或許她想的不是報復只是想找個人聊天,了解自己到底出了甚麼問題。

見了京谷(男朋友)前度後,互相討厭又羨慕著對方,感情的事感覺處理不了,結衣決定寄情工作,一邊忙碌著,一邊哼出「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」,如果是幸福的還好,但似乎更像是催眠著自己的話。

日劇《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》劇照

都市下的人們最寂寞,寂寞得要找個陌生人去慰籍自己,都市下人人有病,我們能成為野獸嗎?

還是下班回家看一集《沒法成為野獸的我們》,看結衣好了。(苦笑)

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

Follow me on Medium
https://medium.com/@cheukc

支持的話,請拍手鼓勵,謝謝

https://button.like.co/cheuk1201

時光這個壞人

芷柔和凱晉坐在公園的長椅上,抬頭看著夜空。

已記不起為甚麼會相約一起,反正他倆早有黙契,大概是想有人陪伴的時候,就會發出訊息。

「今晚你有空嗎?」

不過他倆上一次分別後已經好久沒見面了。
約出來也不一定是有事情發生,聊著閒著,純粹坐一個晚上。

隨心的約,有時他忙,有時她忙,但總有空閒的時候,就像今夜。

「前陣子男朋友向我求婚了,我下年就會結婚了。」芷柔說著。
凱晉點一點頭,大概是有點不知所惜。

伴隨的是數十秒的寂靜。

「可以遲一點嗎?」
凱晉問道。

「一般人不是會說句恭喜的嗎? 怎會叫別人晚點才結婚?」
芷柔笑著說,她的笑帶點腼腆。

「因為… 結婚後可能再沒機會這樣坐一個晚上吧?」凱晉看著夜空的星,星突然的開始模糊起來,本來已經暗淡無光,現在甚至消失於黑空之中。

「要是你想,還是可以的。」芷柔想都沒想回應道。

「給你聽一首歌吧。」

凱晉把耳筒的一邊給芷柔,按下電話的按鍵,音樂響起來。
-叮噹可否不要老,伴我長高,星矢可否不要老,陪我征土-

兩年前我們也曾經在某個晚上聊天

「有沒有感到自己已經不再年輕了?」芷柔問道。

「沒有呀。我覺得我們還是十分年輕,才二十多歲,不過差點忘記了,你比我大數月呢。」

二人在河邊走著,芷柔慢慢的走著,凱晉卻像個大小孩一樣,走在石磚上。

「還是讀書時好,好懷念讀書時和你去自修室溫習的日子,很青春。」芷柔低下頭來像有甚麼心事。

凱晉記起那時候的確是很愉快,兩小無猜為著學業奮鬥,雖然辛苦卻總有個人在身邊,說說笑就過了,每天見著對方,是清澀的日子。

但這樣的日子畢業後已經不復見了,這幾年也許一年才見面兩次。
「是很令人懷念呢。」凱晉說道。

「到底為甚麼我們那時常常見面都沒有成為情侶?」
芷柔笑著說。

「大概是我單身時你都是交往中,你單身時卻到我交了女朋友。」
凱晉苦笑著。

說的也是,芷柔和凱晉好像從來不缺男女朋友,沒很受歡迎但總會是交往中的狀態。芷柔初交上的是個控制狂男友、第二個是花心的學校師兄、第三個是現任男朋友,是在大學時交上的成熟男朋友,這些凱晉都記得。

「又好像是這樣。」芷柔抬頭看似回想著往事說道。
「根本就是啦,甚麼好像。」凱晉糾正芷柔。

「說得好像我們都喜歡對方但沒能有對的時機。」芷柔淘氣的說。

「是這樣沒錯呀」

凱晉直覺的說出這句話來。
「也是。」芷柔說。

凱晉差點跌了下來,看著芷柔。
這時他們都停了下來,沒再往前走。

「我可否抱你一下?」
凱晉問道。

凱晉分手了,是拍了三年的女朋友,出來工作後交的女朋友,很努力的維繫,最後他女朋友卻愛上另一個男孩。這晚他沒有告訴芷柔發生了甚麼事,他也許只是想在寂寞的夜空中得到一點慰藉。這是凱晉第一次問這樣的問題。

「可…以呀。」芷柔一句還未說完,凱晉就緊緊的抱著芷柔。

不知抱了多長的時間。

凱晉鬆開手,看著芷柔,二人的眼神相交了,凱晉輕輕吻了芷柔咀唇一下。

「不是說只抱一下嗎?」芷柔沒怎驚訝的問道。
 凱晉沒說話。

「這樣的關係好嗎?」芷柔問道。
「對不起。」凱晉低著頭說。

其實對底是想親芷柔或只是女朋友的替代品,凱晉也說不上。
那天之後,芷柔和凱晉沒有再見面。

大概他們都知道自己跨過了某一條界線。

多年沒見,這刻歌播完了。
他們的吻也要完了。

芷柔看著凱晉,退後了兩步。
「是最後的了,對不起。」

其實沒有誰對不起誰。
時光沒讓芷柔和凱晉有對的時機,靜靜的流失去了。

其實是「它」的錯。

分別時,凱晉想說一句恭喜的說話卻怎樣也說不出來。
-時光這個壞人偏卻冷酷如許,離場慢些也不許-

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FjLsF_oA3E
《青春常駐》 張敬軒